本报记者 乔 伟 吴玉杰 黄学超 见习记者 王 钰 20世纪60年代,原张掖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在甘州区新墩公社园艺大队的土地上,播下了第一颗制种玉米的...
2022年,张掖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改革试行三年来,基地质量稳步提升、单位亩产逐年增加、供种能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农户、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转...
2025年2月24日,张掖市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合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座谈会拉开帷幕——三十多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提意见、讲诉求;书记、市长傅纳...
春分未至,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先锋村的曹典友已经开始筹备新一季的耕作。 4月播种、5月去杂、7月去雄、8月集中防治病虫害、9月玉米金灿灿……这些有关于...
什么是玉米种子的“张掖标准”? 发芽率95%,高于国家单粒播种标准2个百分点; 纯度98%,高于国家单粒播种标准1个百分点。 ...
4月25日,按照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对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活动的安排部署和《甘肃省2025年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张掖市种子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在甘...
4月中旬,凛冽的“倒春寒”尚未结束。清晨7时,甘州区甘浚镇光明村村民董志红扫除了拖拉机上积攒半年的浮沉,拽着方向盘跳上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撕破寂静的旷野,这...
20世纪60年代,原张掖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在甘州区新墩公社园艺大队的土地上,播下了第一颗制种玉米的种子。此后,张掖发展玉米种业的步伐从未间断——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