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农业运行的本质要求。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创新性、开放性、未来性等“四性” 特征。随着“ 四性” 特征的凸显,未来农业将逐步实质性改变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特征,并赋予新的深刻内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更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观察,在跨越了“ 采集阶段” 后,农业处于“生产阶段”已有几千年历史,而新质生产力将促使人类社会迈向食物生产的“ 创造阶段”。“ 采集农业—生产农业—创造农业”的阶段递进,展示了农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其意义无论如何不可低估。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农业从业者及新的生产方式等“四新”要素在农业产业运行中的关键性作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锚定目标要求、把握基本原则、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 四性” 特征,创新组合“四新”要素,为农业运行提供新动能。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壮大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未来农业,最大限度减少天赋自然资源对农业产出的约束,推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基本特征;创新要素;底层逻辑
一、引言
从全球农业发展史观察,除早期英国农业转型和现代化萌芽属国别现象外,以1900年左右蒸汽拖拉机应用为标识,肇始于工业化、城镇化催生的现代化要素生成的技术作用于农业,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出效率,推动了商业化农业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运行轨迹,在全球开启了农业现代化征程。一百多年来,现代化推进的农业运行,革命性的创新有三大标志:其一,拖拉机、收割机等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产出超过从业者自身生存必需的农产品,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也促使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格局不断形成;其二,现代种业、化肥、农药等生物技术及要素创新组合方式应用于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并使“增长的极限”预言一次次破产;其三,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大大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外延,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过程交织,促使农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呈现。特别是随着数智农业向纵深推进,将逐步减少或彻底摆脱天赋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重新定义农业的内涵特征和产业形态,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完美诠释了农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推动产业发展永恒的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可能是彻底改变农业经济运行轨迹的历史性起点。
二、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从本质上讲,农业现代化是各种先进生产要素迭代升级的历史演变,是机械、化肥、种业、数据、管理等现代要素不断渗透、应用、融合于农业,不断替代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渗透、应用、融合、替代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嬗变,赋予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刻的产业特征和要素组合内涵。
1. 阶段性。生产力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作为持续演进的动态过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生产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赋能的最新形态。由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了阶段性特征。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依存关系,不难发现,农业现代化事实上是工业元素不断渗入、应用、融合于农业运行的过程。农业现代化不断促使人类社会经历依赖土地和劳动力投入获取农业产品的“农业1.0版”,再向运用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农业2.0版”,并正在向叠加数字要素的“农业3.0版”和智能化未来“农业4.0版”转变。后天先进要素注入产生的产业深度迭代升级,催生着农业生产力爆发性裂变,深刻改变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农业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产业,必须把握这种渐变规律,紧随历史潮流而动。
2. 创新性。检索现代农业发展史,不难发现,每一次现代工业元素注入农业,都掀开了革命性新的篇章。拖拉机、收割机等装备运用于农业,极大地解放农村劳动力,使从业者生产出超于自身和家庭需求几倍、十几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大量农产品,既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也极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农业革命”紧随并跟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而化肥、农药、农膜、种业等生物技术等应用于农业,掀开的一次次“绿色革命”“白色革命”,使有限的天赋自然资源生产出了趋于无限可能的各类农产品,大幅提升了自然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全球人口爆炸式增长带来对食物接近疯狂的需求,而且使人类消费的食物更加多元、更加营养、更加健康。若不是因为客观存在不公平的分配规则,全球现有的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远远超越了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速度,这就是生物技术运用带来的革命性创新成果。而今天农业无处不在的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做到更加节约集约,更加精准地投放,精准利用,精准产出,最大化利用、改造、维护自然生态,实现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而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农业更有可能彻底摆脱农业由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相交织的再生产过程决定的产业特征,使农业生产边界由现在的有边有形、平面发展向未来无边无形甚至立体发展转变,不断生成和拓展农业产业空间,自然资源对农业的约束将无限下降,而经济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将无上限扩张。原来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而未来的农业产出则会是“靠人吃饭”,“人”的要素替代“物”的要素,将彻底改变农业的概念内涵,使农业生产无限接近于工业生产由单一经济再生产过程决定的产业表征。由此可以预测判断,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时间跨度内,人类社会在经历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实现了第一次“农业革命”后,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先导,完全可以开启以人的因素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革命”。简言之,以食物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农业史,可以概括为单纯依靠天赋动植物赐予的史前社会“采集阶段”,兴盛于现阶段依靠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相交织生产动植物产品的“生产阶段”,并开始萌生减少对自然生产过度依赖,而通过更多依靠经济生产产出未来食物的“创造阶段”,“采集农业—生产农业—创造农业” 阶段演变,展示了农业运行的底层逻辑,为未来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这种产业特征革命性转变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低估。
3. 开放性。生产力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要素注入的开放演进过程。新质生产力发展包含了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质态的全面跃升和优化组合。从劳动者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劳动力分工分业,不仅在农业内部简单的劳动力体力支出被复杂的体力与脑力组合赋能的从业者替代,而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富有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进入,充分满足了农业运行多元化功能和多元化价值释放需求,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扩张了农业产业的外延;从劳动资料看,伴随着各种工业元素生成的生产工具和手段进入农业,特别是资本、技术、数据、管理要素赋能农业,智能、高效、绿色、安全,实现了农业生产力质态发展的革命性重塑;从劳动对象看,多元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出现,表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推动了农业与工业、商业、文化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拓展、模糊了农业产业边界,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4. 未来性。农业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要求释放农业多重功能和体现乡村多元价值,而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对克服天赋自然资源约束以及各类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意义重大。未来产业基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在人工合成温度、湿度、光照光谱等模拟环境下,生产动植物产品和未来食品,实现产量的极限生产、品质的极限提升和品类的极限生成,农业未来产业前景广阔。而人工智能基于算力、算法和数据对要素资源的创新性配置,助力精准投放生产资料,降低损耗,缩短生产周期,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韧性,最低成本、最大产出、最优绩效,确保农业成为现代化的强大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未来产业基于与全球先进科技的耦合互动关系,通过聚焦前沿性技术生成的新要素和要素组合,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凸显大国农业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要求,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产业波动、失速和损耗,防范各类产业风险,保障农业产业健康运行,促使未来农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阶段性表现的发展递进,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赋能,不断叠加的要素开放组合以及充满美好的未来特征,体现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鲜明的时代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为先导的前沿性要素资源注入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新格局下的创新性配置,摆脱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和路径,实现农业生产全面跃升和深度转型升级,促使受制于传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农林牧渔产业范畴向依赖创新性的生物技术、装备技术和数字技术叠加的要素资源注入,突破传统农业固有边界,最终彻底摆脱天赋资源对农业产业的底线约束,最大限度实现依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手段和工具创新生成的未来农业不断进步。
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从农业自身运行看,其一,保障国家粮食及农业产业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实施先进的农业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保障各类农业资源和产业产品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改善,稳定提升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能力。通过各类要素资源的强化投入和优化组合,挖掘要素资源的增产潜能。特别是通过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应用于农业,有效利用非耕地的草原、荒漠、林地、海洋,包括空间资源,生成可以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热量、蛋白食品,未来农业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农业与非农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高科技、高绩效、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供给充足的多元化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其二,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实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衡变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使从业者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卓越的学习能力,能充分掌握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适应多产业多业态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与智能时代表现的先进生产力需要,使具有人力资本的农业从业者获得高于或不低于社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其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底色。要坚守绿色理念,践行绿色行为方式,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挖掘资源潜力,通过不断创新的科技手段持续推进农业运行转型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从外溢宏观效应看,其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长期以来,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是短板和洼地。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矛盾,城市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要素下乡,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获、共享、共赢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求农业经济运行秉承先进理念,应用先进科技手段,通过先进生产要素注入、渗透、应用、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质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串联式”向“并联式”的发展。其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必然选择。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农业科技未来方向,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作用于农业产业,现代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质的跃升,推动农业运行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以及效率变革。其三,提升农业全球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展提升大食物观下的食物生产供应能力,使农业成为现代化大产业。特别是在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生成超越自然禀赋约束的产业发展新空间,释放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潜能,引领产业创新性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全球塑造具有领先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大国农业样板。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显农业产业的本质要求
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作为维护人类生存的产业,农业的产业形态和运行逻辑无论怎样变化,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维持生命所需是农业的本源,但怎样生产食物,怎样维护农业产业运行,则取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农业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能否改变传统概念的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质的发展跃迁,体现现代要素决定的产业特征,构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1. 新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抑或培育壮大农业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都要以减少天赋自然资源对农业产出约束,释放以人力资本为先导的现代要素对农业绩效的影响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并以此为切入口,经过长时期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农业运行的自然和经济双重属性,使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一致,不受或少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多地由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人力资本主导。为此,所谓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需要运用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改良土壤,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研发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精准聚焦农业产业产品,提高天赋资源的产出能力。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求拓展产业概念范围,以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为先导,推进数智技术,应用前沿性科技,突破自然资源制约,挖掘自然资源生产食物的可能潜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布局建设未来农业产业,则需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以举国之力动员国家战略科技研发资源,强化高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跻身全球农业科技领先国别行列。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在生产力方面有颠覆性创新,在生产关系调整上也要适应生产力变革需求,组织动员一切现代要素资源和现代生产工具,组合创新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组织载体,使未来农业成为更多受经济再生产过程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新产业。
2. 新的工具手段。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百年之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发的生产力爆发式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融合数字化、新材料的装备技术,以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生物合成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循环利用、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等作为先进生产工具手段,引领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农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其一,装备技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机械化,从产品生产到环境维护的多重功能释放,装备技术降低了人工成本,促进劳动力分工分业,一方面顺应了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大量需求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顺应了农业机械化推进对内卷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提升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为农业实现高质量运行提供了前提。而数字技术赋能机械装备,不仅可以最大化减少劳动力在农业运行中的消耗,提高作业效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精准投放、精准作业、精准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生物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满足国家战略与人民生活所需,生物技术重大突破不仅要着眼于提升对重要动植物优良品种的掌控能力,更要着眼于在新的动植物原创性品种研发方面实现更多“零”的突破;不仅要聚焦重要动植物品种单产水平的提升,更要聚焦增强营养、免疫、优良品种研发的能力,提高已利用资源的产出效率,增加可利用资源生产潜能。根植于前沿科技的发展与突破,促使创新思维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通过研发细胞培养肉、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拓展食物成长空间,以生物技术革命推动“未来食物” 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三,绿色技术。传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文化遗产,采用现代元素,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沙资源改造、利用和维护,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系统改良土壤,修复耕地,促进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理性农业”,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减投入、低排放、可持续,体现农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正向功能。其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加工增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诸方面全方位发挥数字赋能作用,综合利用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海洋和空间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垂直农业、立体农业、无人农场,极限化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空间拓展,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提供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3. 新的农业从业者。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要求提高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应该包括从业者拥有的知识、技能、素质,并通过对人的投资得到回报,具有人力资本的农业从业者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要大力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满足农业运行的多元化需要。其一,工匠型人才。通过培养和生成农业从业者高超的职业技术水平,在农业各产业和产业细分环节上追求卓越的专门人才,在表现精湛的产出能力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本释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组织、带动、发展、富裕、引领更广大的从业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其二,创新型人才。如果说工匠型人才善于做“从1到100”,那么创新型人才则致力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理念、行为诸方面具有创造性,具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生成需要在核心科技ABC(AI、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绿色技术学习应用方面有能力、有作为、有示范,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最近几年各地大量涌现的农创客、数字乡民、数字游民,标志着服务于新型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正在茁壮成长。其三,复合型人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深耕于专一领域、掌握专项技能的人才,同时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从思想理念、生产技能到行为模式都具有综合性、复合型能力特征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运行和乡村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直接从事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社会治理,多元化全方位的复合型人力资本需要。其四,管理型人才。随着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城乡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不仅对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实施有效管理,而且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对经营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需要培育更多既能把握国家政策要求,又能有效利用和配置市场资源的管理者。要高度关注乡村CEO群体的发展壮大,加大对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企业家精神,为实现农业“靠天吃饭” 向“靠人吃饭”转型夯实人才基础。
4. 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角度观察,如果说农业发展的“采集阶段”获取食物不易决定了“集体行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前提。那么,在长时期农业发展的“生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农业由农户家庭经营方式仍是最优选择。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采用社会化、合作化、企业化方式营运农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此外,可以预期的是当农业发展进入“创造阶段”,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革时,生产方式定会同频共振,发生重大变革创新。换言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载体创新性配置和跃升,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有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变革的客观规律,也是现阶段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遵循。其一,从全球实践经验看,发达国家农业运行已呈“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分工与协作格局。在此背景下,尽管家庭范畴仍是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但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仍从事农业经营的家庭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而且无论是家庭农场抑或合作社,开始普遍采用企业化经营方式,投入成本与产出绩效计算的约束性越来越强,盈利与否已成为生产经营单位选择扩张或退出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土地买卖的现象大大减少,随之采取土地租赁形式扩张规模经营的行为越来越普遍。这种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的现象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对此应有清晰的判断、认识与把握。其二,从土地制度创新看,现阶段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是对小农生产方式的适应,“三权分置”则是在小农生产经营潜力发挥到极限的情况下,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土地制度引领经营制度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实践中农业从业者跨区域经营已是普遍现象。因此,我国要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坚定不移维护土地集体所有,保护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执行相关制度前提下,推进形成新的发展方式,重塑新型生产关系,以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以及组织载体适应生产力发展,推进“农地农用农民用”向“农业农用全民用”方式转变,形成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其三,从经营制度创新看,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家家有地,户户种田”已逐步向“家家有地,户户不一定种田”的格局演变,不少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委托经营的方式,将土地由自营转移至专业化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企业经营,承包农户放弃全部经营权利或采用兼业方式在某些作业环节保留经营权利,农业生产逐步演变为“土地承包者兼业+外来从业者专营”的经营方式已是普遍形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合和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既顺应了全球农业经营方式变革趋势,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下一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认真研究普通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为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制度基础。其四,从社会化大生产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粮食生产要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在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社会化覆盖面广的区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主要通过流转调整经营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土地面积来实现,促使从业者获得规模化收益。园艺性产业要走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发展道路。园艺性生产的产业特征决定了企业相对于其他经营主体,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经营管理理念等各方面都处于相对优势状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载体是最优选择,促使从业者获得集约化收益。畜禽养殖要走科学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强化科技创新和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辐射带动从业者发展科学养殖,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作用。在土地流转方面,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行为主体的统筹协调功能,对社区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利用,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生产性服务方面,应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农业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总之,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从业者以及新的生产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适应需求变化的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运用前沿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在粮食等资源性传统产业、工厂化种植养殖的新型产业以及摆脱自然资源束缚的未来产业三个维度同向推进、迭代升级,体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其一,树立大食物观。随着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关注总量安全为主视角的粮食安全观正逐步向多元化的大食物安全观转变。保障食物安全既要提升口粮供给能力,向农田要更充足、更优质的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功能作用,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食物系统。筑牢食物安全根基,在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方面,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监测,确保每一亩耕地“账实相符”。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质量监控,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在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单产水平提升方面,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监测土壤养分含量、温度、湿度,实施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喷药,实现农业生产效能最大化。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育种方案设计、决策及田间采集、加工设备应用,提升育种制种效率,推动种业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运用具有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工具手段,开发利用多种非耕地资源,挖掘多元化食物生产潜能。通过多种现代要素注入,模拟多元化食物生产环境,拓展食物生产领域,用“大食物观” 生产“未来食品”。其二,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基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形成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畜禽、水产品、园艺性产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未来特色产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也为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元素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要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主导的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发展智慧养殖,从畜禽圈舍建造、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饲喂设备、清粪设备、畜禽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畜禽养殖向智能化、无抗化、福利化、绿色化转变。通过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促使畜禽养殖过程的饲料精准投放,提升料肉产出比。发展智慧渔业,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建设高标准海洋牧场,充实“蓝色粮仓”。通过人力资本的支撑作用提升产业效率,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具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的新型农业从业者,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于现代农业,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注入更多活力。其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现代化的工业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设备技术、生产资源融合应用于农业,衍生出农产品加工业、工业设计、工业旅游与乡村旅游等多元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基于不同的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推动乡村再度工业化,促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持续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促进农业产业横向延伸产生的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植物工厂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区域“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增加农业从业者就业增收机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四,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与大航海时代后逐步形成、仅有几百年农业发展史的新大陆国家不同,我国拥有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元的农耕文明传承。为满足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天文天象观测、历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划分,凝聚了远古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风貌、风物、风俗、风味,让农村处处充满了“美无可美”“好无可好”的极致空间,使我国历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更要深刻认识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融合现代科技、文化、体育元素,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业态,为城乡居民消费提供新的场景,吸引更多力量关注、推广、传承农耕文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业运行的内涵,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有充分的使命感,更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以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下,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1. 锚定发展大势。当今世界潮流瞬息万变,人类在创新无数先进理念、先进科技、工具和手段、生产方式方法的同时,发展前景也充满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当随潮流而动,依趋势而行,趋利避险,锚定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发展方向,秉承开放心态拥抱世界,把握全球大势,跻身领跑行列。要做时代的观察者、行动者,由紧随者、并跑者转变为引领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元素肇始于实验室,率先应用于工业领域是时代大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即时观察工业革命创新趋势,通过先进理念和科技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示范,使现代元素不断渗透、融入、替代传统要素作用于农业领域,由工业革命引领农业革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工农两大产业并行协调发展。
2. 准确定位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行动,要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终极要求和预期目标,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布局安排具体行动方案。可以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之下,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及比较优势,制定分区域发展目标,设置重大专项和分产业规划。建议从“十五五”开始,以五年或十年为期,制定设计规划到2035 年、205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任务。同时,安排重大事项的推进要求、保障举措和调控手段。
3. 把握基本原则。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成功跨越,需要把握基本原则。其一,创新领先。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以创新引导行为,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二,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实施,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其三,先立后破。在巩固优化土地、劳动力等本源性农业基本生产要素基础上,通过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引入以及前沿科技引用,锚定原创性、颠覆性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久久为功,推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 优化发展环境。强调政府行为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作用,要围绕产业安全、从业者增收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科学布局、规则制定、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宽松外部环境。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动员、鼓励和规范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资本和耐心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大合力。
5.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其一,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强化培训、使用、激励、评价、考核机制,释放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下决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现代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均衡配置和协调推进。其三,统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先进的工业元素不断渗入、应用、融合于农业运行过程,实现未来农业发展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略】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12期 作者: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