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临泽县30万亩制种玉米再度迎来丰收,一幅生动的农业生产景象在广袤田野徐徐展开。
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年均降水量仅117毫米的西部小县,有着“中国玉米制种第一县”的殊荣,全国100粒玉米种子中,13粒就产自临泽。节水,在玉米制种连年丰收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临泽县节水办主任陈军介绍,临泽县是传统灌溉农业大县,农业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的90%以上,水资源短缺是临泽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上世纪80年代末,该县依靠“带田”种植模式,当地曾出现亩产1吨的“吨粮田”。然而,“吨粮田”以高耗水为代价。新华镇宣威村原村主任刘登科回忆,“当时一亩地一年要浇七八次水,亩耗水最高达800立方米。”
农业节水,始于玉米制种;农民增收,亦始于玉米制种。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临泽引入玉米制种产业,推广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农民收入也因此翻了一番。陈军说:“地膜覆盖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调节地温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节水增产的作用。”
地膜覆盖促进了农业节水增效,接踵而至的黑河分水却让临泽玉米制种产业遇到了发展难题。
2000年,国家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黑河开始向下游内蒙古居延海分水,农田灌溉成了当地群众的“心头病”。“每年开春种田的时候就开始担心水的问题,村与村之间还经常发生争水矛盾。”刘登科对当时的用水困境记忆犹新。
良种播下,设施跟上,玉米制种高产稳产才有保障。近年来,该县先后实施梨园河大型灌区和平川、蓼泉、板桥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衬砌干支渠529公里、斗渠396公里,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了农田工程性缺水难题。
用水,还要做预算,水资源预算管理改革的实施,让临泽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益。
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村委会主任张维军心里有本用水账:全村耕地面积7000多亩,种植制种玉米、蔬菜、小麦等,年均用水量约280万立方米,开春村里向灌区报用水需求。
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用水需求汇集到倪家营灌区。“我们根据村社种植面积和结构,核算汇总用水需求,再提交给镇政府。”倪家营水利管理所所长张光鹏介绍。
镇里提交用水预算申请、县水务局编制全县水资源预算方案、县政府审核批准……“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都按预算来。”陈军说,用水指标细化分解到每家每户,灌区按照预算配水,水务部门进行年终决算。
水资源预算管理倒逼用水方式转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浇地变成浇苗,每亩用水量只有过去的60%,同时还可减少50%的肥料用量。”张维军说。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再到实施水资源预算管理,临泽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5,年节约水量4000万立方米。(来源:张掖日报)